激光网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光学 > 正文

科学家开发平坦片上多波长光源 用于大容量光互连和高维光计算

2024-01-03 21:51:43  来源:搜狐    

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、香港城市大学等团队合作,以光学微腔芯片为基础,开发出具有平坦光谱输出的片上多波长光源系统。

该系统的光谱范围覆盖区间为 1470-1670nm,重复频率约为 190GHz,平坦度约为 2.2dBm(标准差)。

该多波长光源的光谱输出为近似梯形,其平坦范围占据整个光谱范围的 70%,覆盖 S+C+L+U 波段。该研究进展具有重要实用价值,能够为大容量光互连和多维、高维光计算系统提供优质的光源。

该系统可引入波分复用的光信息处理系统中,助力并行光信息处理信噪比的提高和误码率的降低,在超高速空间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
 

图丨相关论文(来源:Opto-Electronic Science)

 

图丨相关论文

近日,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 Opto-Electronic Science 上,论文题目为《平坦光谱的微腔孤子光频梳》(Flat soliton microcomb source)[1]。

该研究项目负责人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谢鹏研究员表示:“实际上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基础科学研究,更是瞄准未来工程应用的实际性能需求及所面临的技术难点与痛点。

从器件和系统双层面下功夫,保障平坦光谱的稳定输出,同时确保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下稳定工作,从而提高该多波长光源在并行光信息处理中的实用性。”

目前,光子芯片可促进摩尔定律的延续,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识。随着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商业应用(ChatGPT 等),对算力的需求呈爆发性增长趋势,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计算体系。

与传统电子计算相比,基于光芯片的光子计算,理论上可为系统计算速度带来 3 个数量级提升,功耗有 2 个数量级降低,信息处理容量具有更高的吞吐量。

这些优势将极大地拓展算力边界,助力解决电子芯片的速率瓶颈和功耗问题,有望在智能计算和高速光通信领域带来颠覆性突破。

此前,谢鹏创新性地提出了“芯片化高维光学神经网络系统”的技术思路,并对高维光计算架构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。

2022 年,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Nano-Micro Letters上[2](DeepTech 报道:牛津大学中国学者研发高维光学神经网络系统,有望拓展光子计算的算力边界)。

 

(来源:Nano-Micro Letters)

 

不可忽视的是,在波长维度去拓展光信息并行处理,首要是寻找一种稳定且优质的多波长光源,因而,微腔孤子光频梳备受高度关注。

而通常情况下,微腔光频梳的不同梳齿的功率具有较大差异,直接应用于波分复用的光信息处理系统,信噪比和误码率等指标都不容乐观。

所以,如何产生平坦光谱输出的微腔光梳成为领域内的追求目标。谢鹏研究员所牵头的创新团队,正是瞄准此技术问题,开发了宽谱、平坦的多波长光源系统。

 

图丨平坦片上多波长光源实现方案(来源:Opto-Electronic Science)

 

图丨平坦片上多波长光源实现方案

从器件层面来看,该课题组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,研制了具有平坦、宽谱、近零色散的光学微腔芯片。对输入/输出光波导进行了特殊设计,实现更好的模式匹配。

并且,以边缘耦合的方式,对微腔芯片进行了高效、低损耗封装,为片上多波长光源系统提供了关键的核心光芯片。

从系统应用层面角度,研究人员通过双泵浦方案克服了微腔中强热光效应,实现宽带的平坦光谱输出。

此外,通过自研的自适应-反馈控制系统,能够确保该片上多波长孤子源系统稳定工作 8 小时及更长时间,进而发展成为可“一键启动”的工程设备。

 

(来源:Opto-Electronic Science)

 

目前,该课题组正基于该平坦多波长光源,开展大容量光学互联系统的研发和高维并行光计算系统的论证。多家用户单位主动与研究人员构建合作,相关技术正为相关用户单位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
据了解,谢鹏博士已获得国内多家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邀请,拟于 2024 年夏天全职归国,并组建独立科学研究团队,继续从事集成光芯片及应用技术研究。

其课题组将围绕微纳光学、集成光学、非线性光学和光学工程,以光芯片为切入点,发展片上/片间光子网络技术、多维/高维光计算技术、大容量信息光互连技术等。致力于促进光计算与光通信的融合,推动新型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,赋能人工智能所需算力。

免责声明: 激光网遵守行业规则,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。 激光网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“激光网”,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激光网的追责,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,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:Email:133 467 34 45@qq.com